怀揣“四心”担使命,奋发作为护平安 —————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平安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8:15 人气:255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周玉意 | 作者: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粟俊皓 何军谏)近年来,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揣“四心”,在抓实平安建设工作中,展现出了漠滨作为,被授于怀化市“平安乡镇”称号。
健全工作机制 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组织保障精细化。该乡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及政法委员为副组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及乡直机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专岗负责日常工作,细化工作安排,推动平安创建工作体系化开展。
责任链条精准化。该乡8个村(社区)对标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实现乡村两级联动有力、联防有序。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分片联系到村,将所联系村平安建设工作与个人年终考评、绩效考核等工作挂钩,做到责任传导到位。
工作开展网格化。该乡按照地域相近、民俗相通、村民相熟的原则,将8个村(社区)划分为31个网格151个微网格,村(社区)“两委”干部任网格长,选任党员为微网格长。以定期(节假日)和不定期(工作日下村开展工作)的形式深入一线听民情访民意,广泛收集线索,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创新社会治理 送出为民解忧的“暖心”
一体推进“三源共治”。该乡把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作为平安建设的牵引工程,聚焦源头治理,夯实基层基础,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三源”共治格局。依托“一办三站”为主机构统一负责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按照“一次办结、群众满意”标准,统筹力量,实现乡、村、网格、党员小组长“四级”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矛盾纠纷“三级调处”。该乡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闭环管理、下沉接访、分级调处等机制为工作保障,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和重点时段日排查制度,第一时间在村、组、网格发现问题,依托矛盾纠纷“调解110”平台,及时妥善就地解决下级上报、本级发现、上级交办的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全面实行乡镇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机制,推动“坐班接访”与“入村下访”深度结合,做到“坐诊”“出诊”双管齐下。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春风行动”,乡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负责信访积案对象接访,实行包案责任。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来访263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1个,调解矛盾纠纷32起,基层治理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推进边界联控 换来为民护航的“安心”
探索组织联建。漠滨侗族苗族乡地处两省四县八乡交壤之地,为有效化解边界矛盾纠纷,进一步夯实湘黔边界治理水平,秉承抓边界稳定、稳边界平安的中心思想,2021年9月,漠滨侗族苗族乡与毗邻的贵州省天柱县江东镇、翁洞镇成立了联合调解委员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推进定期沟通、信息共享,明细工作进度,做到及时统筹各方、合力安排工作。
促推资源联享。联合调解委员会组成三方党委牵头,三地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协同创办“边界联合司法讲校”,定期邀请专业司法人员为工作人员授学,提高工作人员相应司法知识与矛盾调处能力,提高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专业化程度,促进调解工作质效的进一步提高。
做实治理联动。该乡以降低边界矛盾纠纷发生率为总目标,推动边界各方综治中心协同作为,制定矛盾纠纷协同处理流程,进一步健全协同管理体系,明晰各方职责,完善问题闭环解决机制。目前,联合调解委员会已成功调解了家庭婚姻、山林边界等矛盾纠纷5起,近两年,边界矛盾纠纷发生率已降为零,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有力维护了边界社会安宁稳定。
建强宣传阵地 坚守为民付出的“恒心”
筑牢法治文化堡垒。以法治思维推进漠滨乡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在集镇显眼处设立法治宣传牌,让法治内容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用好为民服务微信群等平台,宣传法律知识及平安建设工作等内容,实现法治文化宣传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开展普法讲座入村进组活动,每季度邀请专业人员、政法系统工作人员下村开展普法宣讲,采取“以案释法”等形式进行宣传,普及群众达7000余人次,答疑500余问,推动辖区群众学法守法、知法用法的能力,深化了普法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推进工作常态长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原则,在执法过程中,视情况对被执法人员先行开展法治教育,灌输法治知识,防范二次违法。漠滨学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普法作用,定期开展法治教育课程,不断加强对青少年法治知识的填补,以“法治”促“平安”,实现平安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