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普法廉政官网!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当前位置:首页>>地域信息>>湘西州

化名“李远东”的那个人

发布时间:2025-03-18 09:25:40 人气:56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李颖 | 作者:李进辉         

化名“李远东”的那个人,是我的父亲。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父亲离开人世间已近22年。回想起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儿女们亲身领略了长辈的慈爱和严师般的关怀。

李远东是父亲刚参加革命进行地下武装斗争时的化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后来随军南下,乃至离开人世间,父亲一直沿用“李远东”这个名字。可以说,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他奉献了包括姓名在其中的一切。

父亲原名睢森,1921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滦县睢新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三岁时丧父,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祖母靠打短工将父亲扶养长大成人。

在那苦难深重的岁月里,父亲与广大的劳苦大众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父亲16岁时遭遇当地盗匪绑票,盗匪将父亲绑架到山洞里,祖母只好以土地作押,以五分高利贷挪借伪币300元“赎票”,曾经遭到倾家荡产,父亲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1940年至1941年,睢新庄已经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父亲与地方的抗日武装人员有了密切来往,开始做征粮征税等勤务。

1942年春,正是日本鬼子“五次治强”大扫荡到处围庄抓人、屠杀毒打中国人,日本鬼子对广大老百姓进行百般的摧残,遭受其吊打、押杠子、灌凉水的人无法计数,青壮年更是不易幸免。父亲就遭到过日本鬼子的一次毒打,脖子上、后背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更激发了父亲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当年,父亲只知道有“八路军”、“抗日政府”,还不知道有共产党组织,更不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到了1942年末,父亲经过与睢新庄地下干部的接触和谈话,才知道共产党是为天下穷人翻身解放,最终消灭剥削制度,让天下穷人都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经过多次接触地下党组织,父亲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树立了积极工作、坚决抗日的决心。1943年4月,父亲投入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武装地下斗争。由于父亲是领头的,日本鬼子知道后要在睢新庄一带捉拿睢森。

为有利于带领庄里人开展抗日武装地下斗争,逃避日本鬼子的捉拿,父亲从这个时候便隐姓埋名,化名“李远东”。

1944年4月,父亲经过邻村何家庄何际友同志的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道路。

参加革命工作后,父亲在滦县睢新庄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民兵教导员和民兵中队长,他积极宣讲抗日武装斗争,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带领民兵、劳苦大众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和禁赌禁毒运动、减租减息斗争,号召劳苦大众拿起武器抗击日寇,建立农村武装抗日政权,成立了农会和妇女抗日会等群众团体。

1944年6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军民的抗战情绪日益高涨。“李队长,运送前线的武器弹药和粮食,何时出发?”睢德福问父亲,“德福,运送任务千万要保密,今天夜里10点出发”,父亲说道。夜里10时,由父亲领头,16人组成的民兵队伍巧妙化妆走小道将武器弹药、粮食运送到了抗日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为此,父亲还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通报表扬。

在中国革命史上,“干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由此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既“南下干部”。

1949年5月,父亲响应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背上行装扛起枪,随军一路向南方挺进。

部队到达湖南省常德地区,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主要是进行“解放军入城守则”和针对南方的民俗、环境等方面的纪律教育。

6月下旬,部队继续向南前进。父亲与众多战友坚持行军,每个指战员的衣服整天都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不少战友长了痱子,又痒又痛。这期间,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也特别辛苦。除了自己完成行军任务外,还要救护、治疗伤病员。

在行军途中,父亲亲眼目睹了广大解放区老百姓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也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溃败时对老百姓的欺压和掠夺,对铁路、公路、桥梁肆意破坏留下的现状。

父亲随部队于7月上旬到达了目的地——湖南省大庸县近郊(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此时上级命令部队就地休息,并令全体指战员换上干净、较新的军装,整理好军容风纪,准备入城。大约中午时分,部队按序列整齐地向城中心开进。在教导员的指挥下,司号员吹着雄壮的军号引导着部队通过城中心街道。

大庸县数千名群众手中举着小旗或者打着横幅标语,站在大街两旁欢迎南下的解放军入城。

父亲随军南下大庸,按照上级的安排,被分配到大庸县公安局工作,先后任侦察股长、秘书股长、副局长;1954年4月任大庸县公安局局长、县委委员,1955年8月任大庸县检察院检察长,1956年5月任大庸县人民委员会副书记。

                  1958年4月,李远东任大庸县人民委员会副书记时的留影。

这期间,父亲工作相当繁忙,巩固基层政权、清匪剿匪,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镇压反革命,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和老百姓安家乐业等,经常夜深时才回到家里休息。

记得1960年5月11日上午8点左右,大庸县城郊公社解放大队刘家坡食堂66个土家族兄弟在食堂吃早饭。早饭后不到半个小时,他们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呕吐、头晕、乏力、发烧、腹痛、脸色苍白、燥动不安等症状。

大庸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升栋接到电话后,立即派通信员通知了县委办主任李承斌,并及时向父亲及其他县委领导通报了情况。

据大庸县人民医院院长喻光浩报告,这是一起因就餐人员吃了被砒霜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恶性中毒事件。

李承斌按照父亲的指示,当机立断采取急救措施,并迅速将情况上报湘西自治州州委。同时,调来一辆解放牌汽车,接送病人去医院,从各机关单位抽调了几十名负责干部成立紧急抢救办公室。

湘西自治州委第一书记齐寿良等州领导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立即成立了州委抢救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常德专署运来了1000支特效药品二硫基丙醇和两箱葡萄糖盐水,州委将最好的医生和药品调来了。

长沙市医药批发商店派出人员,带着药品和慰问信颠簸了一个通宵终于到达大庸县。

当天夜里,县委第一书记王长生跟着医生诊断,县委副书记李远东跟着护士注射,县委办主任李承斌不时向上级党委报告进展情况,一直忙到天亮。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抽调的几十名同志,端茶送水,一直忙到天亮。

当时,尽管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父亲与其他几名主要领导还是作出了决定,给住院中毒病人提高伙食供应标准,以确保中毒病人的生活营养。大庸县机关团体、厂矿、学校和街道居民听到66名土家族兄弟饮食中毒的消息后,送来了被子、食品等物品。

经过紧张的特效治疗后,16名严重病人和其余轻危病人已初步转危为安。齐寿良、王长生、李远东等又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医务人员要齐心协力,使抢救工作取得彻底性胜利。

在抢救过程中,父亲和许多领导干部一道三番五次逐个探望病人,日夜守候在病房。经过72小时全力抢救,66名中毒病人全部治愈出院。

1960年5月14日晚,大庸县委在人民电影院召开了庆祝中毒病人抢救胜利的广播大会,父亲代表县委向66名中毒痊愈的土家族兄弟祝贺健康,向来自长沙、常德、吉首、永顺等地支援的医药单位和医务人员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赠送了一面大红旗。

      1960年6月,本文作者(左二)与父亲(右三)、母亲及家人在大庸县留影。

1963年5月,父亲调入湘西自治州检察院任副检察长。1967年1月至1969年5月,在特殊的年代里,父亲被打成“叛徒”和“走资派”,蒙冤受辱,遭受批斗。有时候,母亲为强加到父亲头上的不实之词而愤愤不平。而父亲却劝母亲要坦然面对。每次接受批斗回来,父亲脖子上总是留下深深的铁丝印痕,可父亲总是沉默,坐在房间里抽烟思考……

在特殊的年代,父亲仍然相信党的组织和广大群众,以一个革命者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毅力,度过了那些不平常的艰难岁月。

1970年1月至1973年5月,按照组织的安排,父亲到了古丈县革命委员会任委员,担任“五七”干校校长兼政治教导员。

在“五七”干校期间,父亲与校友们一起学政治、学文化,带头参加种植蔬菜、培育树苗、修建公路,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结束了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组织上给父亲恢复了政治名誉,经济上也予以补助。1973年10月21日,州委任命李远东为州公安局第一副局长,兼湘西劳动改造管教队政治教导员和吉首汽车配件厂党委书记。恢复领导职务后,父亲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湘西劳动改造管教队、吉首汽车配件厂是上个世纪州里的特殊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场所,又是生产企业。

湘西劳改队,又称吉首汽车配件厂,坐落在吉首荣昌坪。初进厂里,映入眼帘的是红旗飘扬,人来车往,好一派热闹景象。多面墙体上写有“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胜利前进”、“抓革命,促生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等大幅红色标语。

父亲到任后,多次召开党委会,入监区、下车间,调研服刑人员思想改造状况和汽车配件生产进度情况。

 “同志们,现在是4月底了,今年的改造和生产任务很重啊,大家要鼓劲加油,将今年的生产任务完成好,我代表厂党委会全力支持你们大干一场,力争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1975年4月26日下午,父亲在全厂召开生产再上新台阶动员大会上说。各个管教大队、车间主任纷纷上台表态,一定不辜负厂党委的期望,下定决心,力争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为了将生产汽车配件任务跃上新台阶,父亲率领党委一班人团结一心,带领工程师、技术员和广大工人大胆闯试。在火红的年代里,父亲日夜操劳,与党委一班人全力支持生产技术革新,采纳工人师傅的合理化建议,先后创造出“固定铰刀楔胀”、“镗铰组合加工”、“余热淬火”、“管道封头”、“电极埋入”等革新方法;还积极改进加工工序、推广先进刀具、夹具,改进热处理技术、材料,革新铸造工艺、提高电力功率因素,改建节煤少烟锻炉,应用远红外线烘烤技术,促进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畅销全国。

1975年5月25日上午10时许,随着“咚咚咚”的锣鼓声由远而近,第一、二车间的工人们排着长队、打着横幅“大战红五月,生产向前进”来向厂党委报喜,生产汽车配件提前完成任务。

1976年5月5日上午9时,5辆解放牌汽车装载着空压机等零配件,在《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乐曲声中,缓缓地驶出工厂大门,工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生产的各类型号的空压机、零配件运往全国各地。

1973年至1979年,吉首汽车配件厂产品共有国内外9个车型,27个品种。其中车用空气压缩机4种,液压制动总分泵共14个。车用空压于1986年获州、省科研成果奖,应用技术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两项,多个品种冠于全国同行业。

这期间,吉首汽车配件厂经常开展各类生产劳动竞赛,上下一心,干劲十足,每年向州里上交税金都在150万元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77年6月20日,湘西劳改队在监狱大礼堂举办形势、时事教育动员大会。“你们在这里要安心思想改造,要遵守监规,做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父亲在会场上对服刑人员说。

在监管改造服刑人员工作中,父亲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对服刑人员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改工作方针,要求服刑人员认清形势,相信党的政策,端正改造态度,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

1978年春节,父亲邀请18名服刑人员家长来监区座谈,由管教干部介绍教育改造情况,陪同参观服刑人员生活、教育、劳动场所,再由服刑人员向家长汇报接受改造情况,家长进行规劝,提出要求与希望。家长们有的语重心长,有的声泪俱下,18客服刑人员无不被父母的深情所温暖,激发起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信心。有一服刑人员流着眼泪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冬去春来,光阴荏苒。父亲从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始终坚信真理,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父亲一生为人做事有原则,工作讲方法,他顾全大局、清正廉洁,作风优良,谦虚谨慎,团结同志,生活俭朴,始终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

父亲待同事和蔼可亲,但在儿女面前却一直是位严师。记得我在校读高中期间,有一次,因感冒嫌家里的莱不如自己的口味,想上街下馆子,还满脸的不高兴。父亲知道后,当面对我说:“老四啊,你先看看这本连环画讲的是什么?”我接过来一看,是连环画《雷锋》,顿时,我感到特别不好意思,端起饭碗,拿起筷子吃起饭来。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当面给你讲大道理,而是用行动来影响你。他时常用实际行为告诉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踏踏实实,在学习和工作上,要高标准,在生活上,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做一个有出息、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一生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在湘西生活、工作的54年里,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习惯。父亲有件深灰色毛衣,穿了10多年了。领子、袖口都磨破了,可父亲仍舍不得扔掉;一套浅色棉睡衣穿旧了,他叫母亲缝补洗净后又接着穿。父亲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口棕色木箱,那是1954年3月打制的,上面刻有“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父亲几十年一直使用着,箱底四周都有磨损,但不管生活条件怎样改善,父亲始终舍不得换掉。父亲常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忘记。”

 “要做人民公仆”是父亲在笔记本里写下的誓言。父亲始终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原则,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人民当做自己的父母。尽管岗位多次变动,父亲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不讲价钱,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关心爱护干部,非常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在父亲领导下工作过的同志,都很尊敬和爱戴他,即使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同志们从心眼里也愿意跟他一起去。

说起这辈子,父亲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得失、待遇。忆起往事,父亲从来没有抱怨过。父亲说过,比起战争年代倒下去的战友,我很知足了。

离休后,父亲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公安事业的发展,继续为湘西的政法事业献计献策。父亲用“健身、健脑、养花、读书”八个字要求自己,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情趣。父亲常说,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1991年父亲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

                         1999年7月,李远东与老伴参观广东省深圳市国贸大厦。

克己奉公,爱留人间。父亲一生对儿女们的教育十分严厉,尽管身居领导岗位,他从不以权谋私,从来不为子女捞取任何好处,在儿女们面前,父亲是一位严师,要求儿女们做好人、走正道,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2003年10月11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给儿女们留下了太多的悲伤与遗憾。

父亲虽去,但风范长存。父亲的音容笑貌,让儿女们永记心中,父亲的高风亮节、人品和精神,永远是儿女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和楷模。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