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哈密同心逐梦 奋力书写“铸牢”实践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12 10:50:24 人气: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孙文振 张华
哈密市地处新疆“东大门”,地跨东天山南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之地。哈密市辖1区2县,总面积14.21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77.6公里,总人口69万,涵盖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9个民族。2019年,哈密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巩固提质再升级,凝心聚力再出发。在“示范”创建的新征程上,哈密市立足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发展定位,全域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石榴花开丝路名城·甜美哈密同心逐梦”创建品牌,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金字招牌。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全域推动、全民参与、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为主,将创建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凝聚力量。”在哈密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部署会上,哈密市委书记孙涛说。 强化政治引领力,推动实现融合共进 9月5日,哈密市坚持“党建引领、典型开路”全面推动基层“铸牢”提质增效座谈会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举行。会上,典型模范代表卜晓英、阿依杰古丽·木合买提、赛力克·阿沙依、蒋业禄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基层“铸牢”实践作了交流发言。 哈密市第4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铸牢”座谈会工作机制为牵引,哈密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功能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形成了一系列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为推动基层“铸牢”走深走实、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主线统领,哈密市谋划制定关于打造“铸牢”的标杆和典范的实施意见,着力从“政治性、共同性、现代性、融合性、规范性”五个维度入手,建立完善“1+7”民族工作机制,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召开基层实践座谈会5次,以“党建引领、典型开路”为切入点,拓展更多阵地、挖掘更多典型,探索基层“铸牢”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抵边触底、纵横联动的“铸牢”基层实践工作体系,着力打通“铸牢”基层实践“最后一公里”。 树牢主线思维,哈密市将“铸牢”纳入干部教育培训5年规划和年度总体计划,依托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哈密市社会主义学院等阵地开展培训212期,参训人数达2.1万人次;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系列讲座,用好“道中华”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等,让“铸牢”入脑入心入行。 深化主线实践,哈密市制定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四五”规划》、兴边富民“十四五”规划任务清单,全面落实“两个纳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进创建“十一进”工作机制,创建全国示范区(示范单位)、自治区示范区(示范单位)27个,选树基层模范1.13万个,培育基层“铸牢”工作站、教育实践基地28个,形成乡乡有工作站、村村有典型、网格有阵地、典型能示范的格局。 汇聚文化向心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2024年7月17日,受四川、河南等地强降雨天气影响,途经哈密站的部分列车被迫折返、停运,6.3万余名旅客滞留哈密。在当地党、政、军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哈密市充分发动和组织各族群众为滞留旅客服务。旅客深受感动地说:“哈密的天热,比不上哈密人民的心热;哈密的瓜甜,比不上哈密人民的心甜。” 这样的一幕,让人想起1987年相似的情景——当年7月,受洪水严重侵害,兰新铁路运输中断,哈密站滞留旅客1万多人。在哈密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滞留旅客最终得以妥善安排。这起事件所折射的精神被凝结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 2024年7月25日,哈密市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欢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70周年。 如今,矗立在哈密火车站广场的主题雕塑,让“哈密精神”更加有形地融于城市空间,更加有感地贴近群众生活。 在“示范”创建的过程中,哈密市注重探索史证传播实体化,重点打造了左宗棠凤凰台历史文化公园,用“一座城”讲好左公故事;深入挖掘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哈密史证,包括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东汉在哈密设立西域第一座屯城、隋唐在哈密设置西域第一个郡县、哈密回王率先支持清朝政府御敌平叛和安定西域等,形成研究成果30余项,建立各类展馆100余个,多维度推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入脑入心。 哈密市创新实施文化浸润场景化,创作了大型乐舞诗剧《惟舞伊州》,以诞生于哈密的伊州乐为主体,艺术化再现了其传入中原并对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戏曲产生重要影响的史实;推出电视剧《大海道》、舞台剧《左公柳》、歌舞剧《一斗青稞四世情》、交响乐《瀚海丝路》等文艺精品;持续深化“筑基”工程,“左宗棠研学”“文字研学”等热度不断攀升,让广大青少年在人文熏陶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哈密市坚持文化铸魂,扎实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等工作,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史”、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等宣传宣讲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增强社会凝聚力,广泛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惠康园社区活动中心,其乐融融的场景映入眼帘:有的居民在练习书法、绘画,有的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有非遗传承人在教大家剪纸、刺绣…… 每天中午,惠康园社区的“乐享食堂”更是异常火热,许多老人在这里吃上“暖心饭”、品出“幸福味”。“乐享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需求,也免除了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淑娟说,“我们还通过‘金点子’大征集、周末议事厅、石榴籽服务站等,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惠康园社区党总支以“石榴花开、同心向党”品牌为抓手,开展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将这个多民族聚居社区打造成为和谐大家庭。2024年9月,惠康园社区党总支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玉莲(右一)为群众送医上门。 惠康园社区各民族和谐融居与互嵌发展,是哈密市广泛促“三交”的缩影。近年来,哈密市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将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落实,把群众美好“愿景图”变为幸福“施工图” 通过“城市共建”,增进“一家人”认同。哈密市深入开展自治区城市民族工作试点,打造“甜美哈密我们的家”城市民族工作服务品牌,建立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协同机制,遍布城市的“红石榴驿站”为流动人口提供保障服务,占人口总数1/3的流动人口扎根哈密、融情哈密,实现多维度交融;建立“1+10+N”人才政策体系,设立5亿元人才基金,建成人才交流合作基地,18.6万务工人员、1.3万名学生来哈奉献青春、实现价值,“一家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各族干部群众和结对亲戚共同参加“千人火锅宴共叙邻里情”活动。 通过“三交实践”,深化“一家亲”情感。哈密市不断推进“三项计划”走深走实,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成“红石榴”互嵌式街区33个,持续开展“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祖国情·中华行”等融情实践活动,推出“铸牢”精品旅游线路23条,吸引数千万游客游哈密;优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各族群众在你来我往中深化了解、增进友谊。 通过“区域联动”,提升“一家兴”成效。哈密市深化区域联动机制,依托对口援疆优势,与河南省的90个县(市)全覆盖结对共建,3400余名河南援疆干部人才真情援疆,1.5万名豫哈青少年结对交流,50余万河南游客赴新疆旅游,豫哈两地实现双向赋能、全民共惠;与陕甘青蒙等4省区的8个市签订共建共创协议;推动兵地军地企地联建共创,广泛开展帮困解难、结对认亲活动,与八一爱民学校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捐资助学活动,成为驻哈部队拥政爱民的典范;连续6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双拥工作新篇章。 激活发展驱动力,创新推动共同现代化实践 哈密市风能资源丰富,被国家确定为千万千瓦级风电建设基地之一。今年7月,哈密市首个“全钒液流”独立储能电站正式建成并网投运,标志着哈密新能源储能技术迈入新阶段,为“疆电外送”通道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电力调节支撑。 2010年,新疆建成哈密-敦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新疆与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标志着“疆电外送”正式开启。随后,新疆又先后建成烟墩—沙洲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4条外送通道。今年6月,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至此,新疆建成“两交三直”5条外送通道,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充分体现出哈密的重要作用。 刷新发展“刻度”。哈密市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要求,在全疆率先研究制定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疆第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彰显发展“高度”。哈密市自觉扛起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责任,煤炭外运占疆煤外运总量的一半以上,疆电外送“第一通道”撑起疆电外送的半壁江山,疆算入渝工程开创跨区域协同全链条布局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范式,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运,构建起新时代“能源丝路”。这些新成果、新成就,为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贡献了哈密力量。 哈密市各级干部积极与各族群众结为“亲戚”,经常走村入户为群众解决难题。 增强发展“厚度”。哈密市坚持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连续举办十九届哈密瓜节、三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打造哈密瓜特色鲜果产业链平台体系,努力实现“哈密瓜因哈密而得名”向“全国哈密瓜产业因哈密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和联农带农机制,235家企业吸纳4万名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提升民生“温度”。哈密市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高标准完成“1+7”规划编制工作,接续推进完成社区、口袋公园等27个示范项目建设,城镇化率达到75%;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实办好民生实事,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提振治理协同力,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五一前夕,哈密市第4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启动。启动仪式上,“铸牢”工作站负责人和兵地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共同发起“铸牢星火·逐梦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倡议,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人人、事事、处处、业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在“示范”创建进程中,哈密市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动,勇于探索,以法治护航民族团结,不断推动“示范”创建活动走深走实。 强法治。哈密市坚持以法治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开展法治机关建设,推动职责权限法定化、职责事项清单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岗位设置科学化、职责履行规范化,构建上下贯通、一体建设的机关治理体系;实施法治人才提质、“法律明白人”培养等工程,持续开展“一月一讲”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抓治理。哈密市构建了党委领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厅级领导接访下访工作机制,锻强社区治理组织链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为民服务清单化,衔接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优化力量下沉工作,形成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任务清单,带领群众自主自觉践行主线,形成各类小微共同体;用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哈密数字中心、“智慧综治App”等平台载体,实现2236个事项“一站式”便捷办理,各族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防风险。哈密市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立体化风险防控体系,1223名民族工作干部常态化开展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现民族事务“零信访”。2022年,哈密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率先蝶变人心归聚,只此青绿润泽天山。哈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学圣表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的新征程上,哈密市将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踏歌而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领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上创新实践,为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交上一份优异的哈密答卷。 (本文图片均由哈密市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