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在前列”之姿,担当新时代民族工作使命——写在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2025-10-12 10:52:29 人气:8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安宁宁
南粤金秋,硕果盈枝。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不仅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更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中肩负特殊使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走在前列”的昂扬姿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勇挑国家发展大梁,勇担民族工作重任。 从创新推进“铸牢”宣传教育,到为进城各族群众创造更优发展环境;从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今日之广东,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来了就是广东人”的理念熔铸于城市精神,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伟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创新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镜头定格感动,画面诉说深情。 在广州,《民族同心圆》是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节目发起人金贞玉,是一名在西北长大的朝鲜族姑娘,2006年大学毕业留在广州,成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广州,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对各族同胞的真诚关怀,于是萌生了创办一档专栏的想法,希望讲述大家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温暖故事。”金贞玉说。2019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合作创办了《民族同心圆》栏目。 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内职班的新疆学生在上美术课。安宁宁摄 截至目前,《民族同心圆》累计播出140多期节目,涵盖“多彩民族”“寻根岭南”“广州经验”“广清同心”“山海相连”等主题。该栏目以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放大品牌声量,成为宣介“铸牢”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24年9月,金贞玉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学校是开展“铸牢”教育的主阵地。广东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出台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将学校“铸牢”教育列为重要工作。 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将“铸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内职班与其他班级学生同堂上课、同室就寝、同桌共餐、同场活动、共筑同心圆的“五同”融和教育模式,选聘优秀党员教师担任“红旗导师”,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对学生予以全面指导和帮助。至今,全校已有360多人次担任“红旗导师”,开展特色活动3000多人次。 “在广州求学,能时刻感受到‘身在异乡不是客’的温暖。”来自新疆伊犁州霍城县的哈萨克族学生赛都瓦哈斯·阿合买提说。 广东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重点组织开展“粤藏青少年手拉手”“粤新中小学生同心营”“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等主题交流(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三交”。 紧紧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东大力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推动“铸牢”教育纳入“三个课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践之于行。 推动互嵌融居,提升城市民族工作质效 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重塑了我国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日益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重点领域。 在汕尾市海丰县星际动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员工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他笑着说:“我们现在都成‘技术能手’了,每月收入5000多元!” 海丰县联合星际动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凉山爱心行 情暖学子心”活动。 海丰县星际动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制造企业。公司有员工2000余人,包括汉、彝、苗、壮、哈尼、土家等多个民族。在公司,各族员工携手编织出一幅互嵌共融、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为了让大家留得住、干得好,公司严格落实同工同酬,员工税后平均工资已超5000元。公司还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员工餐饮住宿、组织节庆活动等,帮助少数民族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扎根城市。不少员工实现了从“打工者”到“新市民”的转变,有的甚至购房落户。一位员工动情地说:“这里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更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社区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广东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流动融居,不断拓宽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建立健全友好、包容、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政策体系。 ——聚焦“铸牢”主线,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社区为着力点,树立“来了就是广东人”理念,以城市均等化的社会服务促进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互嵌发展。 珠海、惠州、汕尾等市打造互嵌融合共事模范企业,实现各民族员工享受均等服务。 佛山创建高明区“政企村居+N”示范基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镇村、企业和社区延伸,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当地。 广州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契机,推动各族群众在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层面深度融入。 ——加强顶层设计,全省设立200余个石榴籽工作室、法律服务中心等,为各族群众提供语言学习、法律援助等,促进各族群众在价值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迈向现代化。 2018年以来,全省持续开办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20万人次参训,有效提升了学员的语言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助力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在学校推广普及“混合教学、混合住宿、共同用餐”办学模式,着力营造各族学生共学共居、互助共进的校园环境。 鼓励各地各行各业探索促“三交”举措,深圳福中福社区、东莞宏远社区民族融合促进项目,被国家民委确立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项目。 ——依法治理,筑牢互嵌式社会建设的法治基础。 配合全国人大、国家民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调研,启动制定《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前期调研工作。 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落实《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条例》,修订《广东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组织开展“同心筑梦 法润民宗”为主题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举办“宪法宣传周”现场普法活动和“国家宪法日”社区普法活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普法宣传教育。 广东各地积极适应人口流动融居大趋势,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确保各族群众“留得住、过得好、融得入、有保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龙狮舞动,情牵天山南北;粤新同心,共筑精神家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龙狮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广东开展对口援疆、深化文化润疆的生动纽带。自2018年起,广东创新实施“龙狮会·疆粤情”系列项目,以体育为媒,推动东西部各族群众“三交”。广东不仅选派广州、佛山等地专业教练赴新疆喀什开展系统培训,助力当地组建起农民、学生龙狮队,而且连续多年举办“狮王争霸赛”等赛事,为新疆、广东两地队伍提供同台竞技、深入交流的舞台。 民族团结“驶”命在肩,连山56路“民族团结号”公交车发车运行。 2023年11月,来自疏附县的“龙狮少年”跨越千里,赴珠海交流,与广东学生共训共演,结下深厚情谊。一名新疆队员动情地说:“我们不仅学会了舞狮,更感受到了温暖!” 广东各地以文化为基、创新为翼,深挖历史资源,鲜活开展宣传教育,让“铸牢”工作可观可感、入心化行。 ——精心组织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地通过举办动员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画图片展、文艺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挂(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铸牢”宣传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醒狮、龙舟、粤绣等非遗项目,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铸牢”主题公园、街区、教育馆等,推出《都是一家人》《南越宫词》《谯国夫人》《同行的人》等一批文化精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深入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创建1000个省级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近千个基层示范点,打造“文明广州”“创新深圳”“敬业佛山”等城市品牌。 博物馆是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也是开展“铸牢”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广东精心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空间,充分发挥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江门梁启超故居、清远连南瑶族博物馆、茂名冼太庙、揭阳三山祖庙等宣传作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内外同胞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广东省博物馆打造集文物展示、学术研究、互动体验于一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针对港澳台三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推出“行走广州”“岭南文化研学”“湾区游学”“红色游径”“古驿道研学”等系列教育项目,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如今,从岭南到天山,从龙狮共舞到非遗传承,广东正以文化为桥、以情感为纽带,将“铸牢”种子播撒进各族群众的心田。这些探索与实践汇聚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的广东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绘就区域协同新画卷 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民委命名的“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紧扣“铸牢”主线,始终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平镇新村村委带领各族村民依靠文旅融合发展走上致富路,图为新村村委雕子塘村村民住进宽敞漂亮的新楼房。 安宁宁摄 3月6日,在连南县涡水镇瑶龙村,一架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原本需耗时3天的山苍子母树授粉作业。 “无人机授粉不仅能极大缩短授粉时间,还实现了整株精准施粉,雌花和花粉利用率均提高至90%以上。”科技特派员团队郭文冰研究员说,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山苍子制种有望实现由传统育种向智能化育种的跨越。 山苍子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精油和药用树种。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帮扶下,连南县力争到2030年山苍子纯林种植面积发展至5万亩以上,产值突破3亿元,推动山苍子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实现共同现代化,最终目的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成果。 家住高寒移民新村的瑶族群众老盘,在家门口搭乘公交1号线去梅村看望亲友。“免费乘坐公交车,便民利民。”去年开始,连南实行县城公交车全民免费,赢得群众赞誉。 广东把民族地区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规划统一布局、一体推进,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医疗服务、改善居住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增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广东统筹推进“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建设,打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示范带。廊道位于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串联起3个自治县、7个民族乡以及167个民族聚居村,覆盖肇庆、清远、韶关、河源、惠州5个地级市、16个县(市、区)510多万人。 廊道建设以《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总体规划(2024—2035年)》为指引,明确提出“打造一个品牌、搭建一个平台、汇聚一批项目”的总体思路,重点建设1条岭南民族特色旅游公路和12条县域最美风景道,开发一批民族特色旅游产品与精品线路,致力于将廊道区域打造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宜居、宜游、宜业“后花园”。 深化区域协作,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粤疆千里缘,情深意更浓。 近日,广东医疗援疆重点项目“粤新光明行”的医疗专家,为伽师县白内障患者热合曼·阿西木做了手术。当纱布缓缓揭开,他清晰地看到了一张张笑脸——一家人紧紧相拥,笑容与泪水交织,无声却幸福满溢。 南疆地区日照强烈、紫外线强,白内障等眼疾高发常见。自2023年7月启动以来,“粤新光明行”以广东之力守护“看得见”的幸福,已累计为3000多名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深圳市罗湖区委统战部与连山县委统战部民族团结进步合作共建签约。 广东医疗援疆,为群众筑起坚实“医”靠。近期,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投入使用,率先引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与华为联合研发的眼健康AI筛查系统,以前沿技术为群众眼健康赋能。 对口支援是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放眼天山南北,重大产业项目拔节生长,文化交融润物无声,医生与教师默默守护群众健康、点亮学子求学梦想……广东扎实推动民生援疆、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在广东这片民营经济的热土上,众多企业主动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展现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的粤企担当。 一根网线牵起云端课堂,让知识点亮山区孩子眼中的璀璨星光。雷池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四川凉山州雷波县深处,师资长期匮乏。2021年9月,“希沃公益行”向该校捐赠远程录播设备,并引入广州教师通过远程方式开设音乐、美术课,为山区孩子带来了转变。 “公司捐赠智能平板、移动录播等设备,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帮助贵州、云南、新疆等民族地区学校与广州师生实现‘云端’实时互动、共上一堂课。”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孟大伟说,公司2016年发起“希沃公益行”,累计向942所山区学校捐赠信息化设备,总投入超5600万元,惠及师生71.7万人。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广东把做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赋予所有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及项目以“三个意义”,促进各民族在更大空间范围互嵌。如今,粤桂、粤黔东西部协作,已实现从“政策输血”到“内生造血”的深刻转变。 广东省民宗委负责人说,立足“十五五”新起点,广东将继续高擎“铸牢”旗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更加壮丽的广东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东省民宗委提供)